句容老人山骨科医院历史沿革 - 句容老人山骨科医院

句容老人山骨科医院历史沿革


清末明初,晚年的程氏骨科第二代传人程茂蕃(字宗发,1849年生,祖籍湖北)听说茅山盛产药材,于是带着三个儿子程功龙、程功月、程功明来到此地。他们先在金坛薛埠行医,为采药跑了很多大小山头,最后在老人山发现许多治疗伤骨的药材。于是,他们在老人山盖了几间简易的茅草屋,定居下来,即今天的磨盘乡李塔村,一边种庄稼,一边行医。程功明,字金龙,1891年生,程氏骨伤科第三代代表人物,他诊断跌打损伤病情,全靠手摸、眼看、口问,然后对症下药。其主要方法是复位固定,外敷膏药,内服中药,并辅以推拿按摩。程功明用这种方法治好很多骨折病人,因而民声大振。其声誉从老人山附近村庄逐渐扩大到金坛、溧阳、溧水、南京、镇江等地。尤其是程功明用柳枝为病人接骨的技术,堪称绝活。一次,磨盘白阳村戴国财腿跌断了,请程功明去看。程功明诊断为粉碎性骨折,要接好还缺少一段骨头,怎么办?程功明提出可用柳枝替他接上断骨,病家也同意了。所谓柳枝接骨,就是用经过精心加工的柳树棒,接上断骨,辅以其祖传方法治疗,病骨就会痊愈。戴国财断骨接上后,行动自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程功明可不能像他的前辈那样悠闲超脱。日伪统治下磨盘乡民缺医少药,大都就近在程功明处治疗跌打损伤。程功明行医经验丰富,而且医德高尚。新四军某部医疗所设在句容磨盘山里的杨湾,因遭到敌人破坏,部队的一些骨损伤病员也都请程功明代为医治。他利用老人山丰富的药材资源,自采自制药粉、药膏,治愈了一些危重伤员。每当爬到山上采药时,看到郁郁葱葱的山上,长满了红花绿草,他就兴奋不已。有知名的,他知道怎样使用,有叫不出名字的,或许能治好那些疑难杂症呢。的确,茅山对行医的人来说的确是一片福地。然而此刻程功明的内心却不是滋味,一方面感叹祖国山河秀美壮丽,物产丰富,就这些山上的各种药材就取之不尽,另一方面他也深深感到惭愧,先人在这里采药时,可曾经历过国土沦丧的剧痛?他能治好人们身上的伤痛,可能医得好祖国母亲身上的伤疤?每每想到这些,他就会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救治伤员的行动中,哪怕被敌人发现,扣上通匪的罪名。自己只是一名庸医,给国家治病,救民于水深火热的疾患中,这一切只有靠共产党、新四军。1944年7月19日,暮色降临,山村的居民都已关门点上了油灯。忙了一天的程功明医师刚端起饭碗。突然听到狗吠声和敲门声。不好,肯定有人来求医。今天南街村头枪声不断,肯定有不少的伤员。不管是谁,程功明都不会因为晚了而拒之门外。果然,门一开,抬进来一位新四军伤员,满身鲜血,处于休克状态。这位伤员是在大茅峰西麓的南街村战斗中负伤的,名叫陈立生。程医师立即放下饭碗,检查伤情,得知伤员是在炸敌人碉堡时不幸中弹,从一丈多高的梯子上摔下来,多处骨折。看着满身伤痕的陈立生,程医生眼前立刻浮现出在枪林弹雨中爬上碉堡奋勇炸敌寇的情景。新四军与日寇作战,不仅缺医少药,更让人心揪的是装备落后。士兵打仗一靠枪二拿刀,几乎没有什么炮。鬼子正是抓住了新四军缺少攻坚武器的劣势,在占领的地区,大量构筑高大坚固的炮楼。为了拔掉这些炮楼,多少勇敢的战士舍身炸碉堡。像眼前的这位多处骨折的伤员,正是沿着楼梯,冒着密集的敌人射出的子弹,上到炮楼设置炸药包不幸摔成重伤的。虽然骨头断了,可真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呀,无论如何也要救治好伤员让他重新站起来,重上战场,赶走日寇,完成自己不能完成的义务。他立即叫人拿来热水和医疗器具,在油灯下给伤员仔细的清洗血迹,扶摸折骨,复位敷药,上好夹板。并且连续用热毛巾敷伤员的头部和胸部。灯下,伤员疼得满头大汗,程功明忙得满头大汗。为了使伤员减少痛苦,程功明每一个动作都拿捏得格外得小心。他用尽平生所学,努力接好每一处骨头,为的是伤员不会错位,为的是伤员早日康复。当陈立生渐渐苏醒过来时,东方已出现了鱼肚白,程医生再次检查夹板,配好备用药,交待护理方法,送大家上路。新四军领导称赞程功明先生“功德无量”。程功明善于动脑筋,心细胆大。一天,有个小孩在掏喜鹊窝时,一脚落空,从树上掉了下来,不仅把头跌破了,还把头跌进脖子里。家里人急的直哭,就把小孩抱到程功明家里请求医治。程功明看看说:“让我试试吧。”程医生嘴上答应了,心想怎么办呢?想着想着,突然脑海里出现了甲鱼、乌龟缩头缩脑的样子。程医生大叫一声:“办法有了!”他想甲鱼的头缩进去以后,你再用劲向外拉也拉不出来,但用小棒一戳它的尾巴根,头就会自然伸出来。程医生想把这个办法移用到人的身上。他叫人将小孩的手臂和腿一齐抓牢,然后举着拳头用劲打在孩子的尾巴骨上。真的成功了,小孩头伸出来了,恢复正常。老人山伤骨科有奇效的名声,不但在广大群众中传扬,就连医学界也很欣赏。1958年,南京鼓楼医院用高薪聘请程功明去该院伤骨科工作,并给他配备全套住房。可是程功明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离不开茅山老区,离不开老人山,离不开父老乡亲。”1962年,程功明与世长辞。程功明有两个儿子,大的名程贤政,小的名程贤德,自幼都跟着父亲采药学医,从父亲那里接过治疗跌打损伤的秘方和主要方法。程贤德在金坛薛埠行医。程贤政(1914~1974)长大成人后就能独立行医,医术逐渐达到父亲的水平,就诊的病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不减父亲时代。1963年,溧阳竹箦农场被大风刮倒了一座宿舍,有十八人被压伤。农场用一部汽车将全部伤员送到老人山。程贤政一看,有的膀子、腿骨折断,有的腰椎、颈椎受伤,有的瘫痪不能走动,有的大小便都有困难。程贤政二话没说,全部收治,家里房屋住不下,就借用李塔水库的房子做饭。一个一个地替他们敷药包扎,开方吃药,忙的饭都顾不上吃。一个多月后,除一人外,病员全部回场。未走的那个人,不是没治好,而是他不愿意很快被治好,故意把伤骨拉开,以逃避劳动。最后,他看到程医生如此认真负责,耐心治疗,深受感动,因而积极配合治疗,很快痊愈。程贤政对病情严重的久治不愈的病人,也从不拒医。1969年,南京军区后勤部某干部的孩子在堆放货物时,被倒塌的货物压坏了腰椎骨,南京几家医院都未治好。父母急的团团转,到处打听专治伤骨病的名医,终于在镇江打听到了磨盘老人山上骨科的名气不凡。他们用专车把孩子送到老人山向程贤政求医,同时安排五个妇女做护理工作。程贤政仍用祖传方法治疗,根据病情不断调整用药,一个多月下来,病人能拄拐杖行走了,大小便正常。两个多月后,就能离拐杖走路,基本恢复健康。程贤政常对儿子程良改说:“医生治病,首先要诊断正确,再就是用药到位。”药到位,就是药量要足,不能超量,也不能欠量,超量了病人吃不消,且有危险;欠量了效果不明显,或没有效果。只有药量恰到好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何掌握这个分寸,全靠医生的临床经验。程贤政医疗经验丰富,敢于用药。1970年,白兔在长江翻水站工作的三十多岁的朱柏庚,开山洞时被砸断了腰骨,几个地方治疗七八个月还没有好,不能走路,身体消瘦。他在妻子陪同下来到老人山。程贤政诊视后,给朱柏庚吃第一剂药。用药不久,朱柏庚渐渐昏迷了。他妻子突然尖叫起来:“程医生,不好了,快来呀!”接着呜呜地哭开了。程医生急忙赶过来,仔细地瞧瞧,很平静地说:“不要紧,不要紧,这是用药的必然反应,说明这药正在起作用呢!过一会儿就会好的,请放心。”听了程医生的解释,朱柏庚妻子虽然不哭了,心里仍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朱柏庚熟睡两个多小时后果然清醒过来。经过程医生的精心治疗,用中药内服外敷,并辅以推拿,三个月后,恢复了健康。程贤政收治的病人,路途最远的是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他的脚跟骨被砸成粉碎性骨折,在新疆到过很多家医院治疗,用了一年多时间,仍不能走路,进出都要人推。病人很悲伤,心想这辈子可能就不会走路了。后来听了建设兵团一位溧阳人的介绍,兵团派了两人把这个病人于1974年某天送到老人山。程贤政治到中途不幸去世,终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程良改接着治疗,这个病人逐渐好转,从不能走路到拄拐杖走,最后丢了拐杖回到新疆,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建国以来,接受治疗并治愈的有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乃至新疆在内的各地骨伤患者几十万例。该疗法在周边地区影响广泛,为人称道,它为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以及在传承和发展我国中医骨伤疗法的运用上,具有重要价值。简介:老人山程氏祖传伤骨科始于清代嘉庆年间,迄今相传六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治疗骨伤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尤以秘方伤骨活血外敷而闻名。老人山骨伤科传承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祖传秘方,运用祖国医疗的理伤手法,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运用摸、捏、接、提、推、拿、按、摩八种正骨手法,结合外敷内服等中医伤科治疗方法,对跌打损伤,陈旧骨折,骨不连复杂骨折及延期愈合等有独特和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对年龄偏大,身体虚弱的患者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手术,减少痛苦;对大多数骨折患者采取中药外敷,夹板固定的方法,快速减轻疼痛,降低功能障碍。句容老人山医院年接诊骨伤患者一万多人,对“骨盆骨折、四肢骨折、脊柱骨折”,对“陈旧性骨折、骨折延期愈合、骨不连”,对“腰椎间盘突出、半月板损伤”等疗法独树一帜。它以祖传的程氏中医骨伤疗法,在复位固定或牵引等基础上,采用祖传的“活血接骨散”外敷,和内服由40多味中草药制成的汤剂,辅以“静态疗养与动态功能锻炼”相结合,具有“疗程短,愈合快、痛苦少、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等显著特点,它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功能性障碍,该疗法在江南地区中医骨伤医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并于2016年12月被收录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由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发荣誉证书。程氏家族是江苏省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第一代程建机和第二代传人程茂蕃在湖北行医。程茂蕃晚年携第三代传人程功龙、程功月、程功明,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从湖北襄樊迁至江苏句容老人山,悬壶济世,救人无数。第四代传人程贤政、程贤德在句容天王镇行医。第五代传人程良森、程良彬、程良改、程良春和第四代传人程贤政、程贤德,在上世纪50年代组建了“老人山骨伤专科门诊”。90年代末,程良改在句容市第三人民医院(天王镇)开设了“老人山骨科分院”。第六代传人程时祥、程时龙、程时军于2015年自筹7000余万元,在天王镇开始投资建设“二级骨科医院”。


扫一扫就医更便捷